2021年8月,56岁的赖良才响应号召,带着佛山市16名骨干教师组建的帮扶团队千里奔赴贵州台江支教。
说起到台江支教,赖良才时常回味那个夜晚。当时是晚上十点多,他接到电话:“要去台江干三年,能不能去?”没有多想,他用短短5分钟跟妻子商量后,干脆利落接下了任务。
“我是党员,又干了一辈子教育,组织有要求、山区的孩子有需要,我凭本能就答应了,不可能讲条件。”赖良才说,他的选择,没有丝毫犹豫、更无一点后悔。其实,他很早就萌生了一个想法:“退休后,要到条件不好的山区学校去支教。”
2023年6月7日,赖良才送高三学生参加高考。供图:黔东南州委宣传部
躬耕不辍 30多年扎根教学一线
“30多年来,我一共带过12届高三毕业生。”回顾支教前的工作,赖良才倍感欣慰。从普通教师到副校长,赖良才无论在什么岗位,始终坚持要在教学一线,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,制定教学方案也能更适合学生。
展开剩余77%为了提高学生对时政类信息的感知度,1996年,赖良才在顺德一中推行每周观看时政新闻的教学模式。每周全校学生统一观看剪辑好的时政新闻短片。这一创新的教学模式大大拓宽了学生视野,增强了观察和分析能力。直至现在,顺德一中仍然延续此项教学。赖良才到台江支教后,也实行该教学模式。他还根据新的高考要求,让学生们观看后,选择一个内容写时评,既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,也能提高他们信息获取和语言表达能力,养成辩证思维。
在顺德一中,赖良才分管德育工作,他创建了学生成长导师制,除班主任外,每个科任老师都分到几个学生,在教学之外给予学生生活或其他方面的指导。后来,这项制度延展到学长学姐、校友,逐渐形成三导师。经过实践,学生们在成长导师的指导下都有长足进步。
赖良才倡导将党支部建在年级组,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,将党建工作与师德师风结合,并建立青年党校,开展大思政教育。
2022年5月9日,赖良才为高三优秀学生颁奖。供图:黔东南州委宣传部
千里支教 只为让更多学子走出大山
刚到台江县民族中学,赖良才了解到80%学生的家长常年在外打工谋生,无法兼顾孩子学习,尽到监管责任,多数学生未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。为了改变这一状况,他结合学生及家庭的客观实际,积极探索“严管与关爱、陪伴与共进、乐教与善教、勤学与智学”的育人模式,以身作则,每天在校园里陪伴学生,从早到晚,巡视课堂和自习课至少6次。
巡视三个年级的课堂,需要爬坡、爬楼梯,每天行走都在两万步以上,赖良才的膝盖疼痛不已。但是为了学生,他坚持着,从不间断,用“爱与陪伴”履行着自己的职责。
“您用小小的身躯架起了一座桥梁,上面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。”这是台江县民族中学一名2023届学生写给赖良才的信中一句话。类似这样的信在校长办公室还有很厚一沓,都是学生们放进校长信箱或悄悄送上的,这是他们与赖良才的双向奔赴。
赖良才开展家访,了解学生家庭情况。供图:黔东南州委宣传部
倾情奉献 将“传帮带”一直延续
赖良才深知,教育质量的提升,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。他认为:“唯有深入课堂,才知道每位教师的上课现状,也才清楚了解每个班级学生学习状况,才能拟定与教师、学生现状相匹配的策略与制度。否则,一切空谈。”
他坚持深入课堂听课,实现全学科覆盖,每学年听课节数超过200节。并提出“三研三学五环”课堂教学改革,推动台江县民族中学180余名班主任和教师到佛山等地示范性高中开展听课、主题教研、跟岗学习、新课改培训等,教学技能不断提升。
赖良才经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休息时间,走村串寨,开展家访,并筹集价值约120余万元的生活和学习用品以及100余万现金资助困难学生。
在他的努力下,台江县民族中学获得黔东南州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一等奖,连续三年荣获黔东南州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,荣获2024年全国教育系统新进集体称号。2024年高考实现多项指标增长,一本(特控)上线人数由2021年的263人增加到423人,增长68%,本科上线人数由2021年的698人增加到905人,增长30%,985高校录取的人数由2021年的9人增加到34人,增长270%,2024年还有2人被清华大学录取。
2024年7月,赖良才的三年支教期满,但他自愿延期一年。
“我答应过学生,要再陪他们一年,顺利参加高考。我也希望再通过一年,和接替我的校长有更多时间共同交流,能够更好平稳过渡。”赖良才的心里一直装着学生,未来的计划仍然为他们打算。
“我希望台江县能有更多的小孩考取大学,走出大山。将来有作为了,能够为建设家乡、建设国家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。”这是赖良才对台江学子们的寄语,也是他一直以来给学生灌输的思想和理念。
通讯员 赵来睿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唐波
编辑 胥芬芳
二审 杨韬
三审 刘丹
发布于:贵州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