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近山没当上兵团司令,去野司要说法:其实另两位名将都还没讲话_王宏坤_陈再道_杨勇
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1:49    点击次数:51

1949年初,打完淮海战役的中原野战军,无论兵员还是装备都获得了及时补充,重新成为实力不俗的战区级部队。不久后全军整编,二野番号正式确立,野战部队也划分成了3个主力兵团,兵团司令员为陈锡联、陈赓和杨勇。

这三位都是军史上非常厉害的战将,完全能够胜任兵团司令职务,下属们也十分服气。但二野之内,有一位被任命为第3兵团副司令员的名将,却多少带点情绪,表示自己“至少不弱于杨勇”,也可以争取下兵团司令员的岗位。

在一支大军内部,这其实是好事情:“不想进步”的将军,难说是一流人才。俗语说“韩信将兵,多多益善”,军事干部的能力真到了一定层级,应当匹配相当规模的作战部队,对于组织和个人都有帮助。

展开剩余75%

不过二野也只是刚刚恢复元气,此前在大别山实在太苦了,若不算48年陈赓归建的部队,刘邓大军一度只剩下6万人。所以不到一年时间,能够组建起3个名副其实的主力兵团,已经相当不容易。任职机会有限,但这位将军还是想争一争,为此专门去了趟野司。前来找刘邓首长“要说法”的名将,就是“王疯子”王近山。

熟悉王近山的读者都知道,他是有军事资本的。解放战争中王近山长期担任6纵司令员,指挥的是中野头等王牌军,大仗基本都少不了他,比如著名的襄樊战役。就军事谋略和指挥能力而言,他确实是二野战将的代表人物。单就带兵打仗这一项,王近山未必会输给杨勇,这也正是他感到不服的主要原因。

然而野司首长的用人安排,自有综合考虑。任命肯定不会改变,首长只是鼓励了一下王近山,说当好兵团副司令员也很关键,并让他“多在团结同志方面向杨勇学习”,便让他回部队工作了。关于二野的兵团司令员职务,其实不管王近山提不提意见,都争不来:因为另有两位比他资质更高的将领,都没做任何不同表态、完全服从组织安排。分别是谁呢?

第一位是王近山的老首长,即曾经帮助、提携过他的王宏坤将军。王近山1946年接下了主力6纵,但这支部队起初是由王宏坤担任司令员。王宏坤欣赏王近山的才华,主动提出要到根据地编练新兵,并向上级领导推荐了王近山,这才有了后者大放异彩的机会。

并且王宏坤的整体履历,超出王近山不是一星半点:1933年他就是四方面军的军长,两年后还出任方面军副参谋长,而王近山在红军时期,最高职务只是师级干部,与老上司王宏坤的差距较大。能打仗、能练兵且资格老的王宏坤,都没当上兵团司令员,王近山自然讨不到什么说法。

第二位也是老四方面军军长级人物:陈再道。陈再道1935年接替名将许世友,成为红四军军长,军队履历也是非常显赫的,远超王近山。并且相比于王宏坤,解放战争中陈再道一直在前线,跟随野司首长征战,直到49年取得淮海战役胜利,算是打满全场了。

论能力和军功,陈再道肯定是有机会竞争兵团司令员岗位的,他有望执掌二野第3兵团。但老部下陈锡联,后期表现要比陈再道略胜一筹,并且属于适合执掌大兵团的复合型人才,最终上级在陈再道和陈锡联之间,选择了更加“智勇双全”的后者。陈再道服从安排,离开了野战部队序列,留在江北当河南军区司令员。

实事求是地讲,王近山虽有军事才华,但整体条件还不足以在49年成为二野的兵团司令。候选人排序方面,即便不算陈赓、陈锡联和杨勇,他也还得排在王宏坤及陈再道的后面。这从1955年的全军授衔情况,也有比较直观的体现:陈赓是大将、王近山被评为中将,其他几位都获得了上将军衔。

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,专注于军情、军史、战史、国际关系研究,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,带来精彩细节。作品覆盖图文、视频、音频领域,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,也欢迎您点赞、评论支持,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。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。

发布于:山东省

相关资讯